August 8 to 30 of 2023
自然一直是中國藝術史上最傑出的主題。幾個世紀以來發展出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浸透了它們的形式,最重要的是,它們的精神使這些作品直到今天都受到讚賞和認可。
同樣地,這種生存與他們的文化和思想是徐徐相關,特別是與道教有關。這種哲學和精神傳統賦予自然神聖的特性,並通過“道”—道,學說的核心本質——尋求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為了實現這一點,有必要以一種有機的方式順其自然,以免改變或擾亂事件的秩序。1然而,這個過程的改變是一個結果,一個不可避免的、不可或缺的蛻變過程。在此前藝
術家周明毅(台灣台中,1969)的作品誕生了。
正如其作品主題所示,銳變的多彩痕跡系列旨在反思一路上遭受的突變,不僅以物理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以無形方式。而且,儘管在道教傳統中指出,人必須沿著道路行進而不留下任何痕跡(根據語言學家米蘭達·馬爾克斯的說法,人不能“強加意志,從而改變或修改事件的普遍趨勢”[1],
2藝術家確實關注其中沉積的那些固有痕跡。這些對過去的事件或情況做出反應,記憶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然而,周明毅在他的作品中以豐富多彩和清晰的方式拯救了這些經歷,以回應它們的相關性。蛻變需要以更大的力量復甦,但運輸過程中的事件對於達到成熟至關重這就是為什麼必須強調它們的原因。
結果是植物横跡,通過自古以來使用的技術自然染色法。這個印製藝術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前 220 年)。另一方面,如文章開頭所述,自唐代(618-906)以來,中國繪畫中對花鳥、動物或風景構圖等元素的使用一直延續不變,當時以這個主題為主導的藝術。同樣,平面藝術是這位台灣藝術家完美掌握的藝術創作素材之一,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多次出現過,並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更為精進它的內涵。因此,作者透過使用他居住的環境中收集的樹葉、藤蔓、種子、樹皮或花朵,周明毅將自然和他的經驗轉移到他的作品中。顏色和形狀通過熱度、濕度和與紙張的接觸而被淹沒。這條路不僅是通過元素繪製的路,也是從時間的流逝中繪製出來的,它記錄了自然之美及其蛻變。
其他物體介入這些體驗,一些彩色圓點支持和促進旅程。根據作者的說法,這種飽和的滴水形狀意指的是念珠的珠子,光,水波的聲音,或者有助於對比過去(指的是記憶,背景的土黃色形象)和現在(回到這個想法,更加顯示出它在創作道路中的重要性,以及擴張的強度)。然,這種表現手法是開放的,目的是讓每個觀眾都能將它們與其他痕跡或信仰聯繫起來。正如老子所說:“道可以是引導,但不能標示它”。
周明毅目前在塞維利亞市(西班牙)生活和工作。這一情況架起了他與其他不同文化的交換橋樑,探索它們的多樣性,進而探索它們的相似性。著名詩人、畫家王維(701-761)一生都在描繪自然,具有具象,但從來沒有具象化。同樣的想法在周明毅藝術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及其最根本的是暗示大自然的精神性及宇宙的紐帶。
藝術史博士 亞歷杭德拉·羅德里格斯·昆奇略斯
[1] 1米蘭達·馬爾克斯,G..,“自然是道家哲學的聖地。它在古典文學作品和常用漢語語言表達中的存在”,載於塞維利亞塞維利亞人類學和哲學評論,塞維利亞大學,第 6 卷,第 1 期。 1,2022 年 1 月至 6 月,pp. 89-111。2同上,95。